《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语言风格相比各自有何独特之处?,相信很多人对从语用学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从语用学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学角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语言风格相比各自有何独特之处?
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与音乐、图片和其他叙事方式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文学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对文学作品的延续。主要故事情节方面不会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方面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语言风格相比各自有何独特之处?
电影通过不同的镜头转换与拍摄手法将文学作品中语言描述的感情和渲染的氛围更加具体地展现在荧幕上。女主角黛西的形象在电影中是随着尼克的描述一步步完整起来的,盖茨比和黛西第一次见面时,不同的版本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在原著中,当他们两个在尼克家相遇时,下起了大雨,远处的一盏绿灯让这一幕更像是一场梦。但在1974年的电影里,他们的相遇场景是晴朗的白天,但场景依旧是含蓄的。而2000的电影版本中,两人相遇的场景充分还原了原著,在倾盆大雨中,黛西去尼克家做客,在这一幕中,昏暗朦胧的灯光照射在黛西的脸上,镜头在三个人之间切换,加之演员高超的演技,将三个人的内心细腻地表达出来,用无声的语言代替了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描写,比原著更具感染力。
此外,电影中的语言相比文学作品来说更加简洁,无论是尼克的描述过程,还是主角之间的对话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更多的是通过许多特写镜头、演员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眼神等进行展现。而对于文学作品当中的重要部分,电影也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一场景反复展现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上帝之眼”“绿灯”这些具有特殊意象的事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是怎么运用常规搭配语词体现人物的意象美?
恰当的词语常规搭配能突出作品的格调,是意象美的基本构建材料。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是怎么运用常规搭配语词体现人物的意象美?
人物意象的特质体现在用词的精准搭配,每个词语的选用都要以突出人物特征为目标。乔丹身为高尔夫运动员,有健美的一面,也有高傲、冷淡的一面。原文的词语搭配就体现了此人物的特征,如“Her grey sun-strained eyes looked back at me with polite reciprocal curiosity out of a wan, charming discontented face”,词语搭配精确而有特色,既有生动的外貌描写,又揭示了人物心理。“sun-strained eyes”说明乔丹经常进行高尔夫训练,渐渐形成在阳光下半眯眼的习惯。“polite”“reciprocal ”修饰curiosity, 形象地体现了乔丹看到尼克时的好奇心理。“wan”“charming”“discontented”三个词则生动地展现了乔丹的脸部特征和神情——苍白、迷人而高傲。
“discontented”意为“不满的”,即“not happy with your situation, position, etc”,小说后文中也多次提到乔丹看他人时的神情,如“its pleasing contemptuous expression”“looking with contemptuous interest”。乔译本“她用那对被太阳照得眯瞅着眼的灰色眼珠望着我,从一张苍白、娇美,而不知足的面庞中回敬我的好奇心”译文中的形容词翻译恰当,稍显不足的是“娇美”一词不能体现乔丹作为运动员的健美形象。“从……面庞中回敬我的好奇心”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灰色眼珠望着我”则表达不准确。巫译为:“她那双被太阳照得眯缝着的灰眼睛也看着我,一张苍白、可爱、不满的脸上流露出有礼貌的、回敬的好奇心”。相较乔译,巫译本更连贯、流畅,但“脸上流露出……好奇心”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译文可进一步优化为:“她的脸苍白、迷人而又带着不满,一双被太阳照得眯起的灰眼睛也好奇地回看着我”。